最近有幾位病人因為骨折後雖已癒合,但卻持續有異常疼痛, 水腫, 皮膚溫度或顏色改變,以及關節攣縮等情形,在各專科醫師門診診治效果不能使勞工與雇主接受,而到職業病門診來尋求工作失能的認定, 可能是類似如下的疾病.
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RSD),或稱第一型複合性區域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 type I)是一種肢體部份在受傷後持續的疼痛。它並不局限在單一神經分佈範圍內,且常併某些相關症狀,例如:水腫,皮膚血管的變化,此外也在疼痛區域有不正常的流汗動態活動(sudomotor activity),異常疼痛(allodynia)或痛覺過敏(hyperalgesia)。第二型複合性區域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type II) ,又稱為灼狀神經痛(causalgia) 有灼痛(burning pain),異常疼痛及痛覺過敏,常具有發生在手及足部分,主要與神經叢的本身或分支受傷後產生的病變有關。女性的發生率大概是男性的三倍,RSD最常見的現象,是病人有輕微受傷伴隨不對稱的疼痛,須較久才會癒合。在Type I常見的因素包括Colles’fracture:有25% 的病人會有RSD。病人可以在骨折10 年後會產生RSD的後遺症。石膏內在的壓力出現太緊、腫脹和RSD 的發生有關連。RSD發生在SCI(脊髓傷害)的病人,大概有百分之十;在中風病人(paraplegia,quadriplegic and hemiplegia 者) 有百分之12~25%;創傷性腦傷(TBI)的病人約有12%會產生RSD的症狀。
通常關於RSD可分為三期,第一期(一到三個月),嚴重燒灼的疼痛通常會受限在受傷的地方,肌肉會痙挛,水腫,皮膚的溫度顏色會改變( cyanotic and cool or red and warm)和活動受限;第二期(三到六個月):疼痛會越嚴重擴散,水腫增加,毛髮會變的粗糙,接著減少指甲會易碎破裂及發生紋路萎縮。第三期萎縮和疼痛會變成不可逆,通常會包括了整個肢體,會發生flexion tendon contractures、筋膜變厚,關節粘連,水腫消退,魚際與小魚際肌群明顯萎縮,關節活動受限,手臂無旋後動作,指間關節無法彎曲,可能會有骨質疏鬆症的發生。
Bone scanning 可以幫助確定發生RSD的危險,研究中指出three-phase bone scanning 可以預知中風病人發生RSD。 RSD在delayed phase 顯示在關節中周邊動脈大幅度的顯影增加,在三期bone-uptake phase 可觀察到有百分之96%敏感度,有98%準確度。比較休息時的血流量和肌肉溫度在受影響肢體,也可以幫助確定RSD的診斷,但只是在一些病人身上但不會是絕對的。
雖然目前各種治療方式都未能滿意解決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病患的痛苦,但是伴隨疼痛與組織變化而產生的功能障礙,仍是以復健治療改善其關節活度與組織失養的狀態為主。會診麻醉科採取神經節阻斷或疼痛控制,甚至採行交感神經節切斷手術來改善情況,也是可以考慮的方法,另由於病程長期缺乏控制,進而造成日後心理及日常生活的障礙,常成為家庭與社會的負擔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