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7年, 聰明機智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 (Matteo Ricci),為了傳播基督信仰與西方思想,從義大利出發到了明朝的中國。在華三十多年,他繪製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地圖,在西方他是令人景仰的傳教士與「漢學家」;他教授了中國人一套可以大量且快速的記憶方法:「記憶宮殿」。第一是源於現實的空間;第二是完全想像的空間;第三是半現實的空間,然後這些臆像的結構就可以成為幫助記憶的索引。「風靡中國的頂尖記憶法」一書也有採取類似的記憶訣竅。 這個記憶方法並不是利瑪竇發明的,在古老的羅馬修辭學中這是必修的課程,達文西也說過「學習沒有興趣的東西,有害記憶力」。以利瑪竇為例他可以經由記憶由五百個漢字組成的清單,和三懷和尚辯佛教、和李贊論儒學。

我們輕而易舉地開始半現實空間的心靈之旅吧! 首先一同朝宮殿門裡走去,進入大廳,然後向右轉,逐個仔細察看,第一個形象為農夫手拿鐮刀收割稻子,所代表的漢字是利,下個角落,第二個形象為女人抱著小孩,或者即是「聖母與子」,所代表的漢字是好,第三個角落形象為兩個武士互相攻擊與防禦,所代表的漢字是武,第四個角落形象為西方回教的女子,所代表的漢字是要。

「利」,此字在聖經當中有些見解;如「得到了全世界卻上失自己的生命,有什麼利益呢?」,從字直拆「拿刀割禾」,則有「當收的莊稼多,做工的工人少,你們當求天父賜下工人」的勉勵。傳教士前仆後繼到中國來宣教,犧牲在所不惜,只求讓華人因信得救,如今台灣的偏鄉還有芳蹤。如此愛的動力不是「熙來攘往,為名為利」的華人所能領會的。我自己也是健忘的人,歡喜領受了上帝的愛,就發明英文字母記憶法,將聖經教導的做人、做事的一些重要道理與守則放入想像空間,能隨時「掛在胸前、記在心上」。至於現實空間的記憶法,我更需要了,尤其需要將東西放在固定的位置,免得被誤為「早老性癡呆」發作啊!

Loading

記憶方法 vs. 利瑪竇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