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的議題在這2023之春年會中,有不少報告與討論,這意味著問題出來了,大家開始重視了,本文不述相關標準,只探討其他面向的問題。

首先是這問題工作相關的本質為何? 目前精神科與職醫科較有交集的是PTSD- 強調創傷事件,例如像911等災難事件對消防員或災民後續的影響,其他研究也看到重大創傷對長期精神健康的影響,而不僅限於災難後之短期而已,其因素也多元複雜,也影響其復工,但PTSD在目前DSM-V的診斷模式下,勞工容易對號入座,因此要在門診之時空,鑑別是否真假也常很困擾。

其次有交集者為適應障礙,通常診治應在事件半年內,事件消除後症狀理應消失,但如果症狀仍持續,可能診斷會變成憂鬱症,適應障礙常見的職場引起的狀況是有新的主管,新的任務,而這些人或事的持續性影響卻可能是長期的。 躁鬱症、思覺失調症較認為是生物病因引起。

講到最常見的憂鬱症、焦慮症,其受到許多BPS (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所謂的職權侵害(不限於上對下)或職場霸凌 (形式甚多),由於職場人際間的互動有可能產生衝突是常態,如何界定是否超越「紅線」就可能需要超然的第三者來聆聽衝突雙方的意見,以筆者處理員工衝突的經驗,的確各自執理不讓,卻常從彼此感受到對方的態度不好處埋下衝突之因。 至於過勞自殺可能也有工作相關的貢獻因素在,也可被認定為職業病。 以日本的統計來看,工作相關事件引起精神疾病個案是急速增加當中,台灣診斷率僅約其一成,需要診斷還是得到職災專責醫院來求助,但是不同於其他職業病(例如物理、化學或人因工程姓的危害),在診間只能依賴勞工說詞及其所提供的證據,要到事業單位的客觀地收集證據困難,在勞資利害相對之情況下,真相有可能更迷糊,然而我國既參採日本之診斷標準,各界還是該協助去診斷才是。 台灣不像日本的診斷多由精神科為之,職醫目前需負擔較吃重的職業心身醫學角色,無論是在診間或是臨場,需學習醫病互動,病史詢問,獲得隱藏心理資訊,同時從職業病診斷,到關心復工。

人際互動之「危害」 不可能消除,起因於人格個性之衝突,且職場確實存在黑暗面,潛規則;精神科醫師認為人格(是否有病態人格特質)是臨床最重要的個人因素,然而性格則很難有科學性的證據! 對於企業界而言卻認為性格是決定領導者成功的關鍵因素! 企業如果在意形象及利益,則應該承認工作相關事件引起精神疾病的存在,並當成公司治理的要項,加以預防處理妥善以創造勞資雙贏的健康職場。

不管是PTSD 或是其他精神疾病容有政策介入,協助者需要了解心理諮商的方法,透過教育,增加同儕互相更多的了解。 簡單的性格測試,加上閱人性格之學習,亦有助於減少衝突,增加合作之可能性。 面對不幸臨到的職場逆境,勞工個人方面也需要更多提升心理建設,包括勇氣決心、耐心毅力、學習情緒管理、各種行為技能來面對、克服困難!

Loading

職業精神疾病之診斷難不難? 作不作?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