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國泰醫院邱偉哲主任的介紹, 我去參加了今年由精神流行病學會所舉辦的兩個課程”診斷會談” 與”SCAN臨床評估表” , 據主授之一的李朝雄教授表示, 後者為診斷病之半結構化問卷,是目前較好的臨床表現型問卷工具,做出來的是”分類(categorical)”的診斷, 其他的工具並非如此,如CIDI是全部是結構式問卷, MiNi也有準確度上的問題.在診斷方面DSM-V所做的是”層面(Dimensional) 診斷” 也不再做病因的診斷(如之前DSM-IV 五軸診斷之第四、五軸),醫師如果沒有能力做深度的會談, 將來就可能會被chatgpt、bard 取代。今ICD-10之精神科診斷為disorder, 而非如其他病名為疾病(disease), 意涵著精神科疾病無病因概念,目前有明確壓力病因的診斷就只有AD(適應障礙), ASD(急性壓力疾患) 和PTSD(創傷後症候群),。
診斷會談一般要在40分鐘內完成, ”把病人當人看”,會談時要把握symptom(內容) –> course(病程)–>function(功能)的順序。通常在前25分鐘就要把五大內容篩檢面向(neurosis、depression、mania、psychosis、 substance ) + organic (身體病因) 完成. 細分Neurosis還可以包括害怕、緊張、不安;psychosis 則包括幻覺、妄想、意志被取代。OCD (強迫症) 則介於neurosis 和psychosis之間。
SCAN 將病人掃過一遍, 在neurosis 的評估使用評量表I, 等級2、3、5分別是輕度、中度、重度; 在psychosis 的評估使用評量表II, 等級1、2、3分別是代表頻率不常見、常見、貫穿發病期。也要記錄PS(目前發病狀態) 以及RE(代表性生病) 或者終生(LB). 此外對於前述的酒精, 藥物, 腦內疾病等也可以輸入歸因量表, 然後一定要做詢問就是專注力/記憶力/精力/興趣、發病日期與造成的功能(活動) 干擾(包括日常生活作息、人際關係、工作效率、休閒及自我照顧),問話過程中, 要先使用SCAN上的準用語,必要時在加以試探(probe), 如果真的都問不出來,就自由發揮, 當然一開始即以同理心和病人建立好的關係是成功會談的要件,在還是不行, 在評量表I,II 等級5、8、9(語言問題/拒答..)就可以派上用場,以上記錄輸入電腦(I Shell) 後就可出現診斷(群)。SCAN 適合研究使用, 但是醫師熟悉之後也可以活用於臨床會談診斷中。
實際到診斷會談來的兩個案, 一為酒癮、自殺之女性, 另一為躺平、憂鬱之男性, 工作上也都有遇到挫折(而當他們工作順心時, 則症狀明顯緩解或消除), 家庭的因素(家人的疏離, 不了解/支持)也有相當影響, 看來精神醫學, 除了當事人之人格特質(trait) 以外, 家庭和工作(學校)壓力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腳色, 未來職(學)業心理健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