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句話不在登山寶訓八福之中,但主那穌在四福音中經常鼓勵我們要做善事、給予人,保羅在與以弗所眾人話別時說了這話。宣教牧養是保羅的主職,織帳篷是他的副業,他說「我這兩隻手,常供給我和同人的需用」,他是在自己不足的情況下,尚且願意供應別人。近日看到「黃埔資源再生公司」創辦人陳光標與其夫人相愛、付出及其來台義舉,我們媒體的諸多「政治家」、「評論家」又在哪裡顯出他們付出的愛心呢?

在現代的社會裡,名與利似乎是人人所追求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冷淡,錢真的很重要,但有了錢就會開心嗎?有一位有錢的弟兄來找傳道人,他說「奇怪!我以前一個月只賺五萬元,日子過得很快樂,現在我一個月可以賺五十萬,卻反而不快樂。」傳道人說「這還不簡單,你把四十五萬拿出來,你就喜樂了!」弟兄認為不可能而怏然作罷。當「施比受更為有福」的概念要想在商場實施,那無疑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對企業界而言,維持既有的競爭力自不在話下,必要時,老闆為了省錢,可以不擇手段將資深員工從公司踢出去,好省下一筆退休金。因此這句話在許多人耳裏聽來,不過是阿Q精神。此外,中國人是一個非常喜歡儲蓄的民族,因為多年的戰亂動盪使中國人的安全感建立在家財之上。據報導2004年底統計,中國內地100多家慈善機構全年募集的善款總額約為50億元人民幣,僅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0.05%。

美國基督教文化是主流,而美國當年的善款總額占GDP的9%。美國打越戰的時候,甘迺迪總統回答了從軍之年青人一句名言:「不要問國家能給你什麼!要問你能給國家什麼!」。《董事長的金鑰匙》寫的是楚埃‧凱西 (S. Truett Cathy) ,擁有1000家連鎖速食餐廳的企業家之人生真實寫照,他歸功於上帝以及聖經的教導。凱西不僅照顧自己的公司員工,更創辦「勝形中心機構」(WinShape Centre Foundation),提供長期養育觀護家庭,並嘉惠眾多學子。1998 年我到美國時就充分感受到美國的熱誠、分享、付出、幫助。

我們可以付出時間為人禱告、傳福音,上帝會紀念;可以為有需要的人付出金錢、財物奉獻,特別現在不景氣的時候正是我們學習的機會;可以投入各種社會服務工作:如關懷,探訪以及清潔、淨灘、種樹、志工服務活動等。由於受大環境不景氣影響,今年前來我們教會520(午餐20 元,甚至免費)用餐人數創新高,因此即使除夕日服事同工也不停止備餐。

受幫助者也許會熱眼感謝你的付出,但你更可能為接受者的激勵而感動、快樂無比。

Loading

施比受更有福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