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無法產生能量,根據能量不滅定律,總能量不變,到達大氣層的溫室氣體,大多由燃燒石化原料產生,是已經失效的能量,其排放增多已是明顯的地球危機。經濟學也切入此議題發明了碳定價,希望運用於國家或公司,以改變經營策略、領導方式、獲利模式來強化管制,方法包括碳稅(影響到貿易訂單及成本獲利) 以及碳權交易。

我們來看看當紅的碳權交易。在國際碳權市場上,主要分成碳排放配額(Allowance)、交易與碳抵換額度(Credit)兩種交易。前者來自「總量管制與交易」的概念。政府根據過去排放資料設下一個公司可排碳的限額(排放配額)。若排放低配額,就可將「額外多減」的量拿出來交易。後者的額度則來自種樹、節能、生態復育等減碳計畫,再經過方法 學將減碳量轉換成額度。

前幾年流行的CSR (企業社會責任) 近年來已經發展成為ESG,所有上市公司都需要做環境永續報告以及碳盤查。聯合國制定SDG,只講目標,不講方法、細節 (因為各國國情不同),SDG 也重新定義災害: 凡影響…財物、謀生、人際、職業、心理健康者都屬之,而脆弱性則定義為: 凡社區系統性之開發, 導致影響之地區受損或災害風險者皆是。

我國能源88 % 用於工業,減碳牌可不容易。碳排有可分成三個範疇, 第一類為工廠等自身製程所排放者, 如台塑, 中鋼, 第二類為包括間接排放, 例如企業使用來自台電之電力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第三類,包括上下游之排放。這和SDG 認為買家、賣家都需擔責吻合。我國已訂定2050 達成淨零之目標。所謂”淨零排放” 意思為碳中和, 也就是碳排放 – (減) 碳吸收 = 零。屆期之前碳排放不可能為零,因此企業可能需要購買碳權,因歐盟逐步縮減排放配額,可交易的配額變少,碳價因而高漲。2023年2月達每公噸近100歐元(約新台幣3490元)。我國政府目前推動碳抵換額度,例如節能–101大樓將地下室的燈管更換,據說一年可以換得2000噸碳權, 因此也可見機構注重 ”二節三省” 的利益。或者增加碳吸收–兩個主要方法為碳捕捉 (從製程中,也需要使用能源),以從森林、土壤、海洋(包括海邊植物、濕地、沼澤、海底沉積物等)各種碳匯、透過自然界植物的光合作用補充的形式。

森林永續從1920 年代就被提出,因為森林是地球的肺,植物光合作用越強,就能吸受更多的二氧化碳. 台灣65 %是森林,除了千年神檜木外,也有許多長壽樹木,例如櫸木可活1000 年,茄冬可活500 年以上,我們如果好好愛護樹林,不去砍伐,這些植物自己會活得很好,醫學研究也發現森林中的芬多精會增加人體的抵抗力(如NK 細胞),反之空汙排放當中的NOx 等會導致心血管不健康、血管硬化。

# 你覺得哪一個是解救地球的良方呢?

 

Loading

碳權交易 與 森林保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