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伊莉莎白發現端粒的長短,控制了細胞和人體的壽命。同一時期也發現表觀基因:細胞遺傳學變化,可能受到飲食和環境暴露影響而基因被修改且被傳承,因此在生物體的發育、環境反應和疾病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進而解釋生活方式和疾病風險之間的相關性。果然,近幾年來關於老化再有重大發現 — 表觀基因鐘(EC)。透過分析基因體中的特定表觀遺傳標誌,可以反映細胞和組織的老化程度。某些表觀修飾的變化與生物體的年齡相關,包括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等。這項技術的應用範圍涵蓋了多個領域,包括醫學研究、衰老研究、疾病預測等。表觀基因鐘的發展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種評估生物體老化狀態的工具,也有助於了解與老化相關的疾病和過程。表觀遺傳年齡加速(EAA)是指個體的生物學年齡與其實際年齡之間的差異。以下是利用上述的方法來評估身體老化速度。
英國的研究(n = 631)評估了就業與工作類型、工作穩定性相關的工作特徵的關聯性;發現工作不安全感、夜間工作(對女性的影響更大)、失業(對男性的影響更大)與加速老化之間關聯的證據。 芬蘭的研究 (n=604)。結果表明,發現每週工作超過40 小時與1.5 年以上的衰老速度有關,並且吸煙也加速老化(中位數差異4.73歲)。 台大公衛學院的林婉瑜教授, 利用台灣biobank (生物基因庫) 的資料的研究(n = 2,474)發現心血管健康可以減少老化速度,反之肥胖則加速老化。日本的研究(n = 144)發現心肺健康的維持與老年男性延遲生物老化有關。而每年中日韓都有許多的工作過勞(職業心血管疾病) 獲得職災補償。
根據聯合國人口司統計,到2050年,全球約有9億人年齡在60歲或以上,佔全球人口的21%,台灣中高齡就業4年成長1.66倍;中高齡工作數占整體18.5%,因此老化vs工作的關係更需要重視。